十年磨一剑的京东盈利了。其他原因我不懂。但是我知道一个,蛰伏十年的物流线,开始收网了。
同期接触京东物流和阿里巴巴菜鸟驿站。不得不说,从物流体验上来说,菜鸟,真的不太行。至少,京东已经踩坑无数,开始模式化的时候,菜鸟才开始踩坑。
菜鸟的劣势是,他只租物流仓,仓库不是自己的,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第三方也不是自己的。菜鸟唯一的优点就是在全国布了仓库,但是在时效,体验,服务方面真的太差了。你怎么敢相信,商家在收到客户对于物流的咨询后,想要获取物流信息有多少艰难险阻。
当然,京东也不是说就那么棒。毕竟资本家都是吸血的。但是,从我接触京东自营以来,少说也产生十万件货物的销售了,我居然!没有!接到过任何客户投诉京东物流或者京东送货小哥骂人之类的问题!这种程度,不是我吹牛逼,同期发的顺丰都不敢保证送的货不出问题!
同一个品牌的运营,我听到客户听到的最多的就是,京东快,我去京东买。京东退货方便,我去京东买。
当然,这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京东自营是京东方直接运营品牌方的产品,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天猫是属于提供平台,品牌方自行运营。模式还是不太一样。
可我还是禁不住想,京东如果按照这种模式,现在线下形式又这么好,铺天盖地的开实体店,线验,线上下单,岂不美滋滋。
尤其是接触了各种电商平台后,今年只有这种感觉。电子商务这个行业,不再属于某家公司,造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是真正发展成为一个领域。
然而,由于线上的冲击,你应该能隐隐感觉到,线下的服务悄声无息的发生了改变。
从今年开始,我自己也开始经常去线下买东西。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反正我觉得线下的服务真的改变了很多。
要说线下,就不得不说回线上。今年最大的感触之一,就是流量真TM贵。尤其是从直通车和钻展以及淘宝客这里体现出来的。贵了不说,现在流量还越来越难获取。为啥现在不流行刷单这招了,因为规则慢慢改了啊。一个男的,平时网购也就是买点剃须刀,还有狗粮之类的,忽然有一天,他就买了一个大胸罩,你不觉得诡异吗?现在的这些算法太变态了,什么精准人群,男女人群,大学生人群,白领人群。你一个卖内衣的,来买的全是糙汉子,一个就算了,还是一大群?拜托,用户画像明明是25-35岁的女白领啊?以及现在的展现,不管是阿里巴巴,百度,腾讯也好。你一定对某种场景很熟悉。你刚用浏览器搜过:大宝剑!接下来的日子里,你将会在各种浏览器,APP,无孔不入的看到各种大宝剑,关于大宝剑,连上古大宝剑都有。偶然性开始变少,一切都是既定程序。
除了流量成本之外,售后成本也越来越高了。因为做好售后越来越重要。现在,7天无理由的政策越来越宽松。以至于许多人根本不知道7天无理由需要保证商品完好不影响二次销售。为了客户满意,想拒收就拒收,真没多少人知道拒收是有返程费用的。超过7天后,想退货就一定要达到目的。比如说把衣服的吊牌剪了。其实所有退货都不可能当做新品销售,正常都会返回工厂处理。损失的费用大概是打了个4折。(接触过的行业差不多是这样)
说回线下。今年参加了一个京东线下展会。就是布了一个展,现场讲解产品,产品旁边贴一个二维码,介绍完之后,客户可以扫码下单,客户不用拎着东西到处走,还能继续逛,同时,也避免了营业员为了开单强制客户一定要掏钱的这种恶心感。
这种线验,线上下单的,其实好几年前都有了,但是发展一直不算成熟吧,也没还看到啥合理的盈利方式。但是我觉得京东和小米很有实力干线上线下结合这件事。
我以前,搞不懂粉丝到底是能干啥,是能吃,还是能喝?为啥就有人看条微博或者公众号推送就去下单买买买。
两年前,一个做新媒体的朋友(公司可牛逼那种),他跟我说,他们公司一个教人买买买的号,每次转发那些淘宝链接转化率都特别差,问我为什么。我说,现在人都讨厌做广告呗。尤其是你刷微博,看到一些粉丝几百万大V发广告被骂广告狗,可把我笑死了。在知乎那就更惨了,写硬广还是软广,那几乎就是口水伺候了。
我司产品在某个以做内容取胜的平台露脸了,那销量,在天猫上一个聚划算也未必能达到!
发广告被骂,那是广告做得太差。选品不行,定位不精准,不够走心。要不人家学这专业的人能读那么多年书?
电商和新媒体都是发展特别好的两个行业。电商不懂新媒体,所以看到人家有500W粉丝就甩个广告过去。也不管重合度如何。新媒体当然也不懂电商,开云APP 开云官网入口毕竟是两个行业。反正接了个广告,直接甩个链接,连个文案都不想帮人家写。
结果吧,不懂彼此就是双重伤害。电商大佬看投放效果不好,下次就不投了。坐拥无数粉丝的大佬眼看点赞和转发都很难看,怀疑有一群假粉丝,喊取关不说还外带举报。找了一群水军,刷了一群转发,也是假的不行。
新媒体是电商内容发酵很重要的一种方式。电商是新媒体变现方式中很重要的一种。分明是绝配的一对。好的产品,就要配好的内容。能做好内容的人,就要拥有最适合的变现方式。
最近关注到越来越多的做内容的,自己选品,自己销售。不得不说很高啊,只要负责好两个方向——内容,选品。
而做一个好产品需要什么?一个强大的研发团队,设计团队,牛逼的供应链。售后服务?不存在的,选中的品牌方,有一个强大的售后团队。
唯一的缺点?利润稍微微薄一些。但是又怎么样呢?擅长做内容的人总不能已经有了成熟的内容输出和传播方式,还要去学怎么做产品盈利吧?那完全是另外一条路。倒是擅长做产品的企业把内容做好比较有可能,有的做得还不错。但是大多数做得一般般。为啥呢。毕竟,有个微博和公众号巴不得一天发10条广告。做内容这东西,其实跟做产品一样,都需要匠心精神。
不过内容电商绝对不是一件新鲜事儿,网友口中“红了就去卖衣服”,其实就是内容电商的一种。叫,网红孵化?当然,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但是有的成功的人,也成功不了多久了。因为红了就去卖衣服,而且是抄大牌,是有原罪的。还是不走心。没掌握到内容电商的火候。
几乎所有商家和一部分消费者都能感觉到,现在的电商大促是越来越非理性的、且越来越复杂的。
仔细想想,假如消费者本来只是为了买件大衣,为什么要玩天猫的弱智游戏、回答例如“双十一是几月几号”这种脑残问题?
为什么要在半夜0点蹲在被窝里抢那所谓的前N件半价、以及虚无缥缈的抽奖送手机?
当然,让我从电商运营角度当然可以说出一大堆原因:促销预热、会场赛马、抬高客单价、争取复购等。但作为一个正常买家购物的时候,本来3分钟解决的问题到现在光是看懂玩法就要花上半小时,真的是未来的趋势吗?
随之而来还带来一个问题:赠品、抽奖、津贴的成本平台不会出血,那么商家承担的这部分费用在不亏本的情况下还是要平摊到买家头上的,所以出现了玩法越多、面价越高的现象。
买家抱怨不实惠的同时商家也很委屈:如果客官您先付了定金膨胀,再领了购物津贴,最后抢了有价优惠券再算上战队红包,我们是倒贴亏本的呀!
如果不考虑通过合理的产品分类、精准的个性化推荐、简约的UI设计去留住客户,而只是像个没落的老网游一样不停加各种玩法,反而只会让买家和卖家都越来越累。
作为算法工程师,我反而从中看到了机会。站在广告投放的角度来说,我认为电商未来的方向,是决策智能化,减少决策复杂度,但实现广告效果的优化,让平台和商家实现双赢
根据我在新加坡的生活经验,广告技术投放智能化方面,在东南亚已经有很好的应用。没在东南亚生活的朋友可能不熟悉Lazada,这里稍微介绍下。Lazada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东南亚电商平台,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都有站点。我在新加坡生活时,Lazada就是我最常用的网购网站。
当然,这个回答并不是介绍购物的,而是讲技术的。Lazada在技术上面临着国内电商平全不同的挑战。东南亚与中国的情况不同。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市场层面。每个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新加坡人喜欢的和印尼人喜欢的商品差别可以很大,这要求算法必须在推送选品上有所区分。
运营层面,由于东南亚地区覆盖多个国家,文化不一样,货币不一样,复杂性不一样,需要每个国家有不同的运营团队,技术团队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国家的运营策略。
从商家层面来看,东南亚多为中小商家,快卖快进,他们的推广需求需要更直观,但并没有太多营销的经验。
这种复杂性,反倒给技术提供了空间——在阿里巴巴集团的技术基础上,结合本地市场的特点进行改良与创新。
受益于阿里巴巴技术的国际化中台战略,Lazada得到了阿里技术经验的赋能,一批批有技术有经验的团队从阿里转入Lazada。在成熟的电商和广告营销技术研发经验下,Lazada团队研究出了东南亚广告投放的思路,智能化决策投放,也就是SMART FIRST。
其中S和R是目的,M是量化过程,T和A是策略。当中最亮眼的就是AI驱动方面。
通过AI模型,可以帮助客户更好地做智能关键词投放,帮助东南亚的小商家更简便地从目标出发,减少决策步骤,达到更好的投放效果。
这里举例讲讲效果。使用Lazada的Smart First里面采用AI技术选品选关键词,则需要做数百次决策。而一切交给Smart First,只需要数次决策,并优化投放效率。
数据显示,SMART活动的转化率为30%,SMART创意的点击率提高了10%。
在和内部成员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为了适配每个国家,Lazada甚至针对每一个国家来独立训练一个预估模型。 做到真正地因地制宜研发技术。
有了Smart First的助力决策后,对于商家来说还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我想要投放不同场景下的广告,比如搜索、展示、推荐等,那该如何分配预算呢?其实这个问题,直接交给ONE BP就好。
Lazada通过one BP提供更加智能的方案,既能每一个 PV 上优化效果,还能使得整体 CTC 不会超过广告主设置。
大家读到这里也许就看出来了,在这两样算法产品的帮助下,商家的投放不仅被极大程度地简化和智能化了,同时还能实现推广效果最大化。
当然,作为算法工程师,你可能会觉得,这种实践好像国内也有,算法用的都是大家熟悉那些,这有什么特别的吗?但其实背后的难度,不在于算法,而在于落地。前面介绍了东南亚的复杂情况,这种复杂性可不是照搬国内经验就能解决的。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现状进行,根据不同的地区进行本地化改良。例如东南亚很多商家缺少运营经验和专业度, Smart First 必须要让决策足够简单,才能适应当地商家的情况,从而让他们慢慢提升运营理念。
而Lazada做的最聪明的一件事便是通过技术带动大品牌实现在区域的增长,从而反向卷动中小商家意识到智能技术的好处,更多在日常经营中引入“智能帮手”。
所以我们这行常说,光讲技术是不够的,客户成功案例才是技术创新落地的最佳证明。某款防晒护肤品商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热带地区高需产品,他们在8月时做了大篇幅的推广,但店铺防晒和修复型面霜类目GMV增速却不佳。
结合他们的情况,接入SMART FIRST和 ONE BP后,Lazada不仅针对商家做出品类推广建议,还使得结合流量实况设定了精准的关键词和预算分配,经过一个月的投放,店铺9月GMV 为8月的4倍以上,防晒对店铺GMV的贡献提高了15%以上。
在电商流量这么紧俏的当下,这个增长是非常亮眼的。智能化决策的诞生,一方面是背后是阿里的国际中台与经验创新,一方面是东南亚的特殊环境倒逼其探索新道路,通过洞察不同国家的消费习惯,训练适合当地情况的机器学习模型,在此之上再搭配以一体化的管理系统,简化了决策过程,提升了广告的投放效率。这过程中给商家带来的增长,无疑也推动了整个平台生态的发展。
电商的未来趋势,我认为必然是广告技术的持续升级,智能化决策使得商家和电商平台实现双赢。同时,除了广告技术,也希望看到这种技术创新出现在更多的方面,例如风控,推荐系统等等,提高各方决策效率,为电商发展增速。
知乎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号称互联网从业者最多的网站,翻翻关于互联网公司、行业相关的问答,不是BAT,就是头条、京东,连如今日中天的小红书、快手,也找不到多少讨论,更不用说其他行业了。可见用户眼界之高,无与伦比。
前者不管大家多鄙视,他们在获客和留存上做的确实牛逼,不亏于游戏电商的称呼。而后者,一直游走在CX的政策边缘,不好评价。当然,还有目前的小区电商、生鲜电商,还在快速奔跑中。
本文不想过多的谈拼多多,早在pdd刚起来的时候,公司内部已经注意到它了,而且老板对它的发展有相对准确的判断,可惜和我们的基因非常不match,看到了也学不来。曾经在一篇pdd问题中回答过一些相关信息,今天回头看并没有大错。
另外一批,则把目光投向了海外,比如东南亚、中东等市场。我的前老板在这块创业,就做的很不错。复制国内的电商经验,这种创业模式更像是1到10的创新,而不是0到1的。
也有在二手这个赛道做的不错的,除了老大闲鱼,多抓鱼也做得不错。这当然是另一个故事了,不展开了。
。前几年的mgj一直就被它困扰着。毕竟淘宝的网络效应极强,货品丰富度上无与伦比。再加上个性化技术的发展,找到自己关注的货品的时间也在被缩小。小的电商公司很难以垂直提供优势。很多公司将眼光放到了供应侧上。严选其实是一个不错的创新,可惜护城河太窄。做标品,国内的供应侧实在是丰富,巨头太容易抄袭了,如果不是网易bb的支持,可能早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另外,难以判断哪些款式会流行,只能试,必然会有一大批库存,库存很多时候就是压到服装行业的致命伤,比如当年的凡客。好不容易挑中了一个爆款,由于没有太强的技术门槛,同行很容易跟进,一个从业者曾经和我说,一个爆款,大概只有在前两周有利润空间,这种已经是有一定的面料创新的前提了。
mgj整体量级和淘宝不能比,但是每年100多亿对于一个传统服装品牌或者淘宝女装店来讲,又是蛮大的体量。即在全局电商战场上,我们非常劣势,而在局部的品类上,又非常具有优势。
以上,mgj可以是自己的第一个大客户,通过整合供应链,可以将这批爆款的性价比做到非常有竞争力。
直播在另一个点上,给了厂家很强的定心丸,一个大主播,选款能力很有保证,谈下一场直播,就代表了固定的订单。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大老板在求李佳琪。
这是因为商业本质上是人类重新配置资源的市场手段,商业活动本质上是为人的需求服务的,而人的需求是个性化的。在大工业时代,由于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很长时间内商业忽视了个性化需求转而先行满足整体需求,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信息技术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商业也必然回归本质开始关注人的个性化需求,憧憬中的“按需设计+定量生产+零周转+零库存+零资金”的运营模式正在探索中逐步变为现实。展望不久的将来,网络、设备、平台、支付、物流、数据、云计算等基础服务将日益完善且愈加开放,创业者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基础设施完成整套电商服务系统的建设,同时时间和资源成本都会降到极低,巨头通过提供平台和基础设施服务体现自身价值,端到端是
。互联网与商业活动的结合更加紧密。在消费领域,用户不再关注商品是否丰富,价格是否便宜,正品行货和高性价比已经成为行业标配;由于分布式库存以及智慧物流,基本可以做到下单后当日必达,用户不会再追求更快的配送速度,用户对物流的敏感度开始逐渐趋于平缓;用户不再围绕某一个购物平台形成只有一个中心的购物网络,而是围绕内容或主题形成个性化的购物个体或购物社区。在产业领域,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的趋势进一步突显,新技术的应用将成为产业+互联网的主要驱动力,包括通过信息技术建立更加细化的商业分析模型,提升产业链效率,实现产业供应链从工业模式向互联网模式的转变并彻底扁平化。正如凯文凯利在《失控》中所述: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也会如那些业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技术变革一般,变得悄然无声却又无处不在。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开云体育 kaiyun.com 官网入口